top of page

「向海致敬」2年有成




一、前言

臺灣是個海島國家,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,為打造成為一個生態、安全、繁榮的優質海洋國家,政府於107年成立海洋委員會,作為海洋政策的統合機關;108年公布《海洋基本法》,提出海洋事務政策方向並明定每年6月8日為國家海洋日;109年發布《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》,作為政府海洋施政藍圖,並推出「向海致敬」政策,以「開放、透明、服務、教育及責任」為主軸,推動「淨海(清淨海洋)、知海(知道海洋)、近海(親近海洋)及進海(進入海洋)」4大內涵工作,鼓勵人民親近海洋、向海學習。

「向海致敬」政策的第一步是深耕海洋研究,在科技部長期推動海洋科學基礎及應用研究下,我國已成立國家海洋研究船隊,可協助國家發展以海洋國家永續為核心目標的跨領域研究,並提供海洋生態保育與產業應用的創新科技,從海洋守護臺灣。另2年多來,在維護海岸乾淨的「清淨海洋」及讓國人靠近海洋、進入海洋的「開放海洋」等工作方面,亦已展現具體成果。 二、推動成果(109年至110年底止) 知海方面—深耕海洋研究亮點案例 1. 完備海洋研究船隊,提升海洋科研能量:我國自民國61年第1艘海洋研究船「九連號」成立,至今已廣泛運用於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質、氣象、海洋等科學領域,對社會和民生影響無遠弗屆。107年至109年,科技部「勵進號」、新海研1、2、3號等4艘研究船陸續啟用,組成新的國家海洋研究船隊,已成為臺灣重要的海洋科研基礎平臺。 2. 突破性科研成果,增進民生福祉: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團隊布建的海氣象浮標,收集到史上第一回超級颱風中心沿路的海洋觀測資料,解密大氣和海洋間互動的關鍵過程,將提升颱風預報準確度。此即時觀測技術後續將擴充到近岸的觀測,讓本土自主發展的技術更廣泛的應用在環保與養殖上。另「勵進號」利用水下遙控無人載具首度證實臺灣西南海域存有天然氣水合物,有助於評估鑽井與開採風險,為新能源開發另啟新頁。 淨海方面—讓每吋海岸都潔淨 1. 建立海岸廢棄物清理機制:為達成全國1,988公里每吋海岸都乾淨,每吋海岸都有人管的目標,藉由「定期清」、「立即清」及「緊急清」機制,讓海岸垃圾減少4成,從2,294公噸減少到1,425公噸。 2. 「源頭減量」及「去化回收」並進:在源頭減量方面,5千餘艘漁船已全數完成刺網實名制(即規範刺網漁業漁具應標示漁船統一編號及建立流失通報機制)、更換12萬顆環保浮具取代保麗龍(達6成)、於84處漁港設置廢棄漁具暫置區、23處漁港或養殖區設置養殖廢棄物暫置區、清除上游倒木476公噸,並攔除河面垃圾2.3萬公噸。另在去化回收方面,則推動回收漁網、保麗龍及寶特瓶、再利用蚵架及漂流木等工作,總計清理13.8萬公噸海岸廢棄物。 近海、進海方面—健全開放海洋環境 1. 海洋管理邁向開放:檢討解除7處海岸管制區、開放近170公里海岸線,及117處友善釣點。 2. 建置「海域遊憩活動一站式服務資訊平臺」:提供民眾各類親海所需資訊及服務,包含遊憩景點查詢、海情海象、活動申請等內容。 3. 營造友善親民海洋環境:積極提升國家風景區與國家公園之無障礙空間及盥洗室設施品質,增加漁港多功能使用達103處,並轉型12處海巡廳舍為海洋驛站,作為推廣海洋教育場域。 4. 建立海洋遊憩風險資訊平臺(GO OCEAN):提供各類海域遊憩活動能力分級建議,並建立海域遊憩專屬保險機制,培養民眾責任自主觀念,鼓勵國人積極參與海洋活動。 三、結語

自古以來,海洋就是帶動文明交流、文化傳播、經濟往來等的重要管道。臺灣四面環海,與世界的連結也在海洋;海,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,也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寶藏,發展海洋得天獨厚。「向海致敬」政策,即是要開放海洋,全面健全海洋發展事務,確保海洋永續發展,鼓勵國民「淨海、知海、近海及進海」,培養下一代成為有寬廣胸襟視野的大國民,讓臺灣因海而遠大。




主文來源:行政院_新聞傳播處 ECDA資料中心編輯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