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言
近年政府推動各項水資源政策、細緻管理用水,加上「前瞻基礎建設—水環境建設」重大水利工程陸續完工,包含中庄調整池、湖山水庫第二原水管、桃園─新竹備援管線、防災備援水井、阿姆坪防淤隧道、翡翠原水管、鳥嘴潭人工湖、白河水庫後續更新改善工程第二階段、桃園、臺中、臺南及高雄等地再生水廠、澎湖馬公6,000噸、七美與吉貝等海淡廠、濁水溪及高屏溪伏流水等,適時上場穩定供水,已有效降低多次旱災衝擊。
為因應氣候變遷加劇,極端氣候事件風險增加,行政院前已於110年8月核定「臺灣各區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」,作為未來水資源建設管理藍圖,以管理、開源、節流、調度、備援5大經理策略,推動3大經營主軸,持續趕辦各項穩定供水建設,以確保產業用水穩定,並從水源頭到水龍頭,提升臺灣各地區供水能力及韌性。
二、3大經營主軸
■ 強化流域整體經營管理—加強水資源利用效益
1. 上游集水區保育及清淤:透過水、土、林相關部會合作,加強上游集水區保育治理,以整體防淤策略推動水庫減淤工作,除於120年以前達成泥砂進出平衡外,更朝向逐步恢復水庫原有庫容邁進。2. 中游供水端多元水源開發:106-113年已完成增設人工湖、伏流水、再生水及海淡水廠等等多項工作,增加約每日237萬噸水源(相當於全臺22%用水量),預計至117年底可再增加每日120萬噸水源。3. 下游用水端強化管理與自來水減漏:除將持續輔導產業、宣導民生節約用水及強化農業節水措施外,台灣自來水公司自102年起推動「降低漏水率計畫(102-113年)」,漏水率已由101年底19.55%降至113年底11.99%。未來8年將持續推動「降低漏水率計畫(114-121年)」,努力達成121年漏水率降至9.77%的目標。
■ 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—強化區域水源調度及供水韌性
已完成板新地區供水改善計畫二期、桃園─新竹備援管線、臺南高雄水源聯合運用及臺南山上淨水場至南科專管等,提升區域水源調度能力最大達每日131萬噸;另正加速趕辦北部石門水庫至新竹聯通管、三重及蘆洲區域供水管網改善、中部大安大甲溪聯通管、臺中至雲林區域水源調度管線改善及南部曾文南化聯通管等,提升水源運用及調度彈性。
■加強科技造水—減少降雨依賴
1. 再生水:行政院已核定16案再生水廠,其中桃北、水湳、永康、安平、鳳山及臨海6案已啟用產水,每日可供應水量16.42萬噸,其餘10案持續推動中,全部完成後可提供每日63.4萬噸再生水做為產業用水。另《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》已於111年5月修正公布,擴大產業使用再生水的範圍,並自113年2月1日起實施「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」,明定計畫用水量達每日2萬噸以上開發單位,其工業用水須使用至少50%系統再生水,可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,提高產業用水穩定度,並降低民生供水風險。
2. 海淡水:新竹、臺中兩處緊急海淡機組共增加每日2.9萬噸用水,在109-110年百年大旱發揮成效;離島地區澎湖馬公6,000噸、七美與吉貝等海淡廠已分別於112年及113年正式產水,增供每日7,500噸水量,另新竹及臺南一期各10萬噸海淡廠已於113年開工,嘉義及北高雄各10萬噸海淡廠也在推動中。
三、結語
各國受極端氣候衝擊,舉世皆然,聯合國預測未來全球旱災及水災頻率將上升,臺灣亦有難以留住降雨的地理侷限性,更將面臨缺水危機。未來政府除將繼續積極推動各項水利建設,也會加強科技造水、持續降低漏水率,強化供水韌性,並全力培育水利人才,扶植產業在地化,帶動水利產業發展與升級,建立臺灣百年長遠而永續的水環境。
主文來源:行政院_經濟部
ECDA資料中心編輯
Comments